栏目导航 更多>>

当前位置:首页 >> 风雨历程

艰辛的求学之路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3-07-19    【字号:

    汪尔康,1933年5月4日生于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的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镇江市。他的童年,正值日寇侵略、中国军民奋起反抗的年代,炮火连天、兵荒马乱。汪尔康一家背井离乡,四处逃难,小小年纪的他就已经饱尝了战乱颠沛流离之苦,局势稍稳后全家又逃回镇江。

  由于其父誓不为日本侵略者服务,全家失去了经济来源,生活十分困苦,常常食不果腹。因此,家里根本没有钱支付汪尔康的学杂费。所以汪尔康在初中三年级前没有正式进过学校读书,仅靠父母哥姐在家随便教点。他的贫寒家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镇江立人学堂的先生动了恻隐之心,破例允许汪尔康为学堂干些扫地、打水、擦桌椅等杂活换取旁听资格。他谨记父母的教诲,拼命地干活和读书,唯恐先生不满意而失去旁听资格。刻苦钻研使他这个旁听生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名,先生和同学们都很钦佩他,父母也倍感欣慰。父亲说:“我这一生没什么成绩,家里的日子也过得艰难,我们家就靠你们兄弟俩了。”父亲的鼓励和希望使他更加发奋地学习。

  学堂先生是个崇尚科学的人,他常常在学生面前大讲“科学伟大”,灌输“离开科学,人就不能生存”……的思想。“电灯怎么会亮? 留声机、无线电收音机怎么会响? 这都是科学发明的结果”先生的引导,在汪尔康心中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他憧憬着自己将来也能成为有发明创造、造福人类的科学家。

  汪尔康虽没正式读过小学、初中,但凭着他的天赋和刻苦,在日本投降后,一举考入镇江新苏中学初中三年级,随后又考入镇江市京江中学高中。后因国民党部队占据学校修筑工事,他在亲属帮助下又转到上海育才高中直至毕业。在他不满16岁时考入上海沪江大学理学院化学系。

  沪江大学坐落在上海市的黄浦江畔,在绿草如茵和四季常青的灌木丛中,巍巍矗立着四十余幢具有美国弗吉尼亚风格的建筑群,像一座令人赏心悦目的大花园。但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却丝毫引不起汪尔康的兴趣,他全身心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每当老师讲起牛顿、爱因斯坦、诺贝尔名字时,都会使他激动不已。他暗下决心:要刻苦学习,像这些科学家一样献身科学。汪尔康把时光全部用在了学习上。因为成绩特别优秀,他被选为学生会执委兼学习部长。1952年1月,汪尔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青团。同年9月大学毕业后,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毅然来到条件艰苦、满目疮痍的东北,来到中国科学院长春综合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前身),从此踏上了科学研究之路。